□高家千
近日,山东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二中学初一招生近100个班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放学时人山人海,家长占满人行道、学生在人流中穿行,城市主干道随之陷入短暂瘫痪。看似“壮观”实则令人担忧的场面,引发人们对“教学质量如何保障”“安全管理能否到位”的质疑。当地教体局回应“学校会采取措施保障质量”,但在如此庞大的办学规模面前,这样的承诺显然难消公众顾虑。(9月6日 光明网)
“超级初中”的背后,有家长盼孩子“上好学”的热切期待,更有教育资源分配长期不均、学区划分固化的积弊。城镇化快速推进,配套学校建设却滞后,优质资源持续向少数名校聚集,最终催生出这样的“巨无霸”学校。
根据我国现行中小学师生比标准,初中师生比的国家标准是1:13.5。以5700名新生计算,该校初一年级至少需要配备422名教师。可教师的成长,尤其是优秀教师的培养,需要时间积累。短期内将大量师资向一所学校倾斜,既不现实,更会掏空周边学校的教师队伍,加剧区域教育的不公。同时,过大的班级规模势必分散教师精力,使关注每个学生变得困难,教学易演变为“标准化流水线”,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背道而驰。
“超级初中”对公共服务的压力肉眼可见。数千名学生与家长集中出行,瞬间造成周边交通拥堵,既增加通勤成本,也埋下安全隐患;而庞大的学生群体,也让校园安全排查、心理健康疏导的难度翻倍。这些隐性成本最终由学生、家长与周边居民共同承担,暴露出教育规划与城市发展顶层设计衔接的短板。
“超级初中”的出现,客观上,是学龄人口高峰叠加人口流动推高了学位需求;但从主观上来看,是长期的资源分配惯性与“优质校对口广、普通校对口窄”的学区划分方式,持续强化“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以牡丹区为例,二十二中、二十一中分别对口8所、9所小学,另有初中仅对口1所,生源与资源在行政边界内被再次分层。
破解这一困局,单靠“错峰放学”这类技术性调整只能解燃眉之急,关键要靠系统性改革。一方面,通过集团化办学、多校划片、教师“县管校聘”轮岗,打破校际壁垒,让优质师资、课程和管理经验流向薄弱学校,逐步缩小差距;另一方面,教育、公安等多部门协同,依据常住人口、出生率、户籍迁移等数据,提前做好学位预测、学校新建与改扩建规划,用“学区微调”替代“固化对口”,从源头分流。最后,统一生均经费、装备配置、信息化平台标准,推动“优质均衡”从硬件走向课程与评价均衡,减少家长因质量差异产生的择校冲动。
“超级初中”挑战的不仅是教育规律,更是教育公平。只有让每所学校具备稳定、可预期的办学质量,家长才不必以“脚”择校,学生才不必在人潮中奔波,教育才能回归应有的温度与公平底色。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高家千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