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超”青椒说系列评之一
□李琛(湖南师范大学)
“苏超”的热潮未散,其为城市发展注入的强劲动能仍在显现。此刻,三湘大地上,另一场足球盛宴已然启幕。
“湘超”,这场属于湖南人的赛事,在万众瞩目中,今日热血开幕。
“湘超”的火,从预热时便已点燃。
网络之上,趣味与创意齐飞。“比赛第一,长沙第十四”的自嘲式口号迅速出圈,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株队友”“谭朋友”“岳州军”,各市州球队的趣味昵称,透着湖南人独有的幽默与智慧。
口号比拼更是精彩纷呈。衡阳的“衡扫千军”气势如虹,益阳的“益锅端”霸气十足,怀化的“出神入化”充满想象——每一句,都是对家乡球队的深情呐喊。
各地文旅部门也主动出击,为“湘超”助威。衡阳文旅连发11篇作品,常德文旅推出9篇内容。从城市风光到球队故事,从历史底蕴到足球热情,全方位展现“湘超”魅力。
网友们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从球员选拔规则,到赛场观赛体验,再到文化如何与赛事融合,每一个话题都牵动人心。这些热烈的互动,不仅是对足球的热爱,更是湖湘儿女对本土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豪。
“湘超”的赛场,是湖湘文化的生动舞台。
湖湘文化,历经千年沉淀,底蕴深厚。“湘超”,则让这份文化在绿茵场上焕发生机。
联赛Logo设计独具匠心。以“三”“四”二字幻化出“湘”字,既呼应“三高四新”战略,又暗含“三湘四水”的地理人文。蓝、红、绿三色渐变,分别象征着蜿蜒的湘水、厚重的红色文化与充满活力的绿茵场——一笔一划,皆是湖湘文化的浓缩。
“‘湘’超湘味 ‘湘’当韵味”的口号,更是巧妙。用湖南方言打底,将足球赛事与本土美食文化相连,一开口,便是浓浓的湘情湘韵。
各市州球队,也把地域特色刻进了骨子里。张家界队,欲将奇峰异石的险峻融入战术,在赛场上演绎“山水足球”;邵阳队,带着方言里的耿直与倔强,主打硬桥硬马的防守,誓要守住每一寸阵地。
球员们踏上赛场,便带着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他们奔跑、拼抢,摔倒了就立刻爬起,落后了也绝不放弃。每一滴汗水,都在诠释着对足球的热爱,每一次冲刺,都是对湖湘精神的传承。
“湘超”的价值,远不止于足球,更在于其背后的文化与经济联动。
赛事是纽带,一头连着文化传播,一头连着经济发展。
为了给球迷更好的体验,湖南各市州的主场场馆正在加速升级。更舒适的座椅、更清晰的屏幕、更完善的配套,不仅能留住本地球迷,更能吸引外地游客专程而来。
一场比赛,往往能带动周边住宿、餐饮、零售、娱乐等行业的消费。“观赛+旅游”“观赛+消费”的模式,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引擎。同时,“湘超”也是湖南地域文化走向全国的重要窗口。
长株潭的都市活力、湘西的神秘风情、洞庭湖畔的水乡韵味,都可借着赛事的热度,打造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看球之余,走进湖南,感受湖南的独特魅力,推动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
“湘超”的举办,更是湖南人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
在球员选拔上,“湘超”打破了“唯职业论”的局限。学生、企业职工、自由职业者……只要怀揣足球梦想,就能站上这个舞台。
这种全民参与的模式,让足球不再是少数人的运动,而是成为普通人追逐热爱的平台,真正回归了体育的本真。
赛事筹备的每一个环节,都透着务实与细致。从场地的安全检查,到赛事的组织安排,从球员的后勤保障,到观众的入场引导,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只为确保赛事顺利进行。
“湘超”追求竞技的精彩,更注重足球的快乐。
无论是球员在赛场上享受奔跑的畅快,还是观众在看台上为进球欢呼雀跃,这份快乐,不分年龄,不分身份,是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足球的人。这,正是体育精神的核心,也是湖南人务实、乐观性格的真实写照。
“苏超”的成功,为地方足球赛事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而“湘超”的开幕,则带着湖南人的期待与梦想,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征程。当“湘超”的赛程不断延伸,这片绿茵场必将生长出更多超越胜负的精彩。
它会让湖南的名字,随绿茵赛场的呐喊传向远方;让文化与经济的齿轮,借足球的动能加速转动;更让“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在新时代赛场焕发光彩。
它会化作一条看不见的纽带,让更多人透过足球,读懂湖南的烟火气与精气神——从臭豆腐的香到岳麓山的秀,从方言里的幽默到赛场上的韧劲,被这片土地深切地感染到。
足球,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我们期待,“湘超”能成为湖南向世界敞开的一扇窗——让全国、乃至世界透过这片绿茵,看见奔跑的身影、沸腾的看台,进而看见生命;看见生命之气质,进而看见文化;看见文化之深邃,进而看见人类;看见人类之文明,进而看回自己。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看回自己对山山水水人人,那惊奇、热情的目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琛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