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尚(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近日,一段情侣吵架怒砸保时捷的视频在网络传播,冲突中女子脚踩挡风玻璃的画面极具视觉冲击效果,加之“情感纠葛”“豪车损毁”“小三”等标签更是瞬间挑动了公众神经。但随着贵阳警方通报,这场戏剧性的冲突,居然是某租车行老板伙同他人自导自演,为博眼球的流量闹剧,这种把公共空间变成炒作秀场的行为令人唏嘘。“剧本式炒作”何以能在网络大肆传播?
流量为王的时代,市场催生出了依赖剧本吸引关注的场景。多数商家认为流量意味着曝光与变现,涉事租车行面对网络传播有多种选择,比如做科普、做示范等专业内容,但他们选择了凭借豪车资源用“抓小三”的狗血剧情、“砸豪车”的视觉冲击走捷径。这种选择折射出的是网络生态畸形化,“街头搭讪撩妹”“超跑回村”等相关内容套路同质化严重,“更刺激、更吸睛”成了流量竞争的爆点,专业价值被感官刺激取代,长期经营逻辑让位于短期流量狂欢。这个时代怎么了?剧本演绎并非个例,从网红海外送回假期作业上热搜的造假事件,到景区为网红打造“摆拍打卡点”,流量焦虑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现阶段,在市场逐利的冲动下,“真实”成了可消费的次要品,而“故事”成了流水线商品。
在算法逻辑下,平台正在助推“劣币驱逐良币”。平台为与同类型平台形成竞争,会通过算法推荐一些完播率和互动率都比较高的内容,其中多数倾向戏剧性与冲突性。“抓小三、砸豪车”这类强冲突视频能短时间点赞数、评论量飙增,算法起着很大作用,通过推送机制,吸引眼球的作品创作蔚然成风。通过这种机制助推,“优质内容”的定义正在改写,一些优质的深度报道、专业科普的传播效率远不及一段抓马剧情,这是流量为王时代的规则,平台要的是“瞬间刺激”的爆点,并不全是“长期价值”的延续。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对于内容审核的宽松态度,给“剧本式炒作”留下窗口,只要不违法违规,打“擦边球”的内容就能与网友们见面,这种“默许”实质是平台对流量至上这一状态的纵容,原因在于他们需要通过热度维持用户活跃度,但绝对不能变相鼓励一些吃相难看,玩的更大、更夸张的演绎创作者。
在受众心理层面,平日里在工作或生活中,多少存在压力或焦虑的情绪,短视频表达的内容及散发的情绪,在某一时刻触发观众情感共鸣,满足其猎奇心理,观众“一键三连”能为炒作行为买单也就昭然若揭了。但如果这种情绪消费形成习惯,也会使受众逐渐失去对真实的甄别能力。只要剧情够爽、够燃,够炸裂,内容真假可能就不再重要了。当观众把社会事件简化为流量的产物,把对于公共议题的思考认为成人们情绪宣泄的窗口,公共讨论的严肃性便会在狂欢中悄然消解。
要打破剧本式炒作的恶性循环,首先创作者要清醒,流量是创作者制作优质内容并受观众喜爱程度的体现,而非制作视频的最终目的,内容的专业性与积极的价值观才能更长久,更受欢迎。平台应优化算法逻辑,不能仅以流量作为评价内容的门槛,同时也应收紧审核标准,对博眼球式的演绎、摆拍匹配权重。广大网友应该对视频内容进行甄别,遇到问题及时反馈,给真实和有深度的内容多些空间。当市场不为流量是从、平台不被噱头伎俩欺骗、受众不被道德情绪绑架,“剧本式炒作”自然会失去生存温床,网络生态方能回归真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庆尚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