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椒书评丨涉过苦难之河,拥抱每一个破晓与黄昏

来源:红网 作者:宫晓雨 编辑:陈晓丹 2025-02-10 11:27:18
时刻新闻
—分享—

ebe109100ab24594ba39e7aad2882646.jpg

□宫晓雨(山西大学)

竞争高压、节奏狂飙、复杂人际,现代生活的重压屡屡让人抓狂。物质愈发充裕的当下,为何生命却愈发显得脆弱。翻开余华的《活着》,如同推开一扇寻觅生命真谛的大门,让人拾起“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豁达与坚韧。

《活着》创作于1992年,诞生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节点,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大地,人们的生活与观念急剧转变。正如余华在序言所说,文学由先锋走向现实,他希望自己创作出的作品能够连接起过去与将来,因而创作出这部作品,记载福贵在历史浪潮中的翻涌,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主人公福贵的一生充满血与泪,堪称近现代中国人民在历史大潮中挣扎的缩影。他出身富贵,本是豪门阔少,却因年少猖狂,吃喝嫖赌,倾尽家产,气死了父亲,累坏了母亲,一朝跌落泥沼。在去给母亲抓药的途中被抓了壮丁,参与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家中,母亲已然过世,女儿也成了聋哑人。他们一家四口踏实过生活,儿子却因抽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难产过世,妻子家珍也走到油尽灯枯之际。女婿二喜又发生意外离世,只留下他与外孙苦根相依为命。但命运似乎没有这么轻易放过福贵,外孙苦根吃了太多的豆子撑死了,福贵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他花光了所有钱,买了一头被断言活不过三年的老牛,相依为伴苦苦又在尘世过了十余载。名叫活着,却是一个死亡的故事,历史的车轮无情碾压,苦难如影随形,七死一生。

318e5a71e3e0473b9a97aae33b575117.jpg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艰辛。”经历接连打击,苦难无孔不入,落差巨大,福贵却依然颤颤巍巍走向死亡的终点,体现出生命的坚韧。当一切财富地位如云烟消散,他回归土地,用粗糙的双手耕耘求生;当所有至亲凋零,他直面孤寂,以顽强的灵魂坚守前行。福贵已不再是为自己而活,他身上担着七条命,老牛耕耘时他叫着家珍、有庆、凤霞等人的名字,不仅是让老牛不要躲懒,也提醒自己不能放弃,要为他们活下去。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爱的底色下,生命迸发出无穷的坚韧。

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书中充满了无数个遗憾,福贵的一生如此跌宕起伏。每当生活有点起色,命运就要狠狠将其压下,一家人又齐心协力,循着希望的微芒,卖力向前行走。当洞悉生活处处充满遗憾,人就会做事更果断一点,面对离别不再忧心忡忡,只当作是成长的经历。最终,一个人面对死亡的降临,也会豁达些,回首一生,一路走来的孤勇,何尝不是生命意义本身?

时代缩影下,每个人都渺小如尘埃,福贵赌尽家产,失去富贵身份,却阴差阳错没成为被批斗的地主身份。福贵没和春生一同去找饼,没留在解放军立功,却也避免了后来的批斗。福贵一家年轻力壮时公社化改革,却在古稀之年迎来了家庭联产。时代动荡不断,每一次轻振,对福贵一家都可能是致命的打击,但福贵在时代磨难下坚韧成长,他在苦难中学会与生活和解。回归农田,以最淳朴的方式重建生活秩序。身处至暗时刻,依然保有对生命的执着,从缝隙中寻得生机。

福贵的一生如一首雄浑而悲怆的命运之歌。今天,在快节奏、高压力的浪潮下,即使我们被生活琐碎烦扰,被挫折重创,也要怀揣对生命的热爱,于时代洪流中坚守自己,笃定前行。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向着光、逆着风,永不停歇地奔赴,拥抱每一个破晓与黄昏。

来源:红网

作者:宫晓雨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54/146901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