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信息洪流中,找到我们执笔书写的意义

来源: 红网 作者:张博 编辑:刘威成 2025-02-01 21:51:35
时刻新闻
—分享—

青椒评论.jpg

□张博(黑龙江大学)

人工智能写作正在掀起一场静默的认知革命。当DeepSeek能在几秒内生成一篇观点明确的评论,当算法推送系统比人类更懂读者的偏好,新闻评论这个传承百年的公共话语载体,似乎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在信息洪流中,记者执笔书写的意义,恰似在数字废墟中重构人文坐标。

人工智能写作系统如同精密的语言万花筒,它能将海量数据拆解重组,编织出逻辑自洽的文本。但这种被困在数据中的AI,只能投射现实世界的影子。当算法将"用户画像"简化为点击率、停留时长等数据标签时,智能化新闻评论正在失去触摸真实世界的触角。在数据喂养的循环中,AI评论容易陷入"回音壁效应"。某人工智能平台的内容生成系统在测试中,对同一社会事件连续产出12篇观点雷同的评论,其价值判断完全被初始训练数据的立场预设所绑架。这种算法偏见比人类记者的主观倾向更具隐蔽性,因为它穿着"客观中立"的技术外衣。

真正的新闻评论是带着温度的思想表达。当李小萌在汶川地震灾区目睹满目疮痍,面对受灾群众泣不成声时,我们看到文字的力量不仅来自逻辑推演,更源于记者脚底沾着的泥土、眼中噙着的热泪。这种在场性与共情力,是任何算法都无法模拟的生命体验。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AI评论系统可以迅速整理时间线、伤亡数据,却难以像《新京报》评论那样追问"集体沉默的代价"。这些带着道德重量的追问,构成了社会进步的阶梯。

在这个算法编织意义之网的时代,新闻评论的价值不在于与AI比拼信息处理的效率,而在于守护人类独有的价值判断能力。当技术理性试图将世界简化为可计算的变量时,记者手中的笔应当成为刺破数据迷雾的银针,在数据洪流中锚定人性的坐标。这不是对抗,而是对话;不是怀旧,而是进化——在人与AI的共舞中,新闻评论终将找到它不可替代的支点:用有温度的文字,照亮理性与良知的星空。

来源: 红网

作者:张博

编辑:刘威成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6/83/146738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