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思甜(湖南科技学院)
4月11日,就某平台发布“国内学者论文被指翻译抄袭7年前英文论文”一事,华南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发布通报称,近日,该校关注到某平台发布“国内学者论文被指翻译抄袭7年前英文论文”的信息,反映该校东南亚研究中心钟某某、吴某发表的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对此,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学术道德与学术仲裁专门委员会成立调查组第一时间启动调查。经调查,该论文存在抄袭和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4月11日 央广网)
我们不禁要问,学术领域究竟怎么了?它本是探索真理、追求创新的圣地,是学者们夜以继日钻研,在反复实验中求证假设的殿堂。可如今,抄袭者却像潜伏在暗处的幽灵,趁人不备,将他人的珍宝据为己有。这不仅是对原创者辛勤付出的公然否定,更是对学术尊严的亵渎。每一次抄袭得逞,都是在削弱学术大厦的基石,让那些坚守原创、潜心研究的学者努力付诸东流,扰乱学术发展应有的良性秩序。
而在这场学术诚信的危机中,高校的处境尤为尴尬。作为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本应是学术道德的坚守者和弘扬者。但此次华南师范大学涉事副校长的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更使人们对学术权威和道德准则产生动摇,甚至开始怀疑学术信仰的根基。当高校的领导者都不能以身作则,学术殿堂的神圣又该如何维系?这无疑是给整个学术界敲响了警钟。
那么,为何学术抄袭现象屡禁不止呢?难道真的只是人性的贪婪在作祟?当然没这么简单!事实上,其背后的“推手”盘根错节,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学术评价体系方面,“重量不重质”的顽疾由来已久。论文数量、发表刊物级别等量化指标,逐渐成为衡量学者成就的金科玉律,这种导向催生了畸形的“论文工厂”思维。在名利的驱使下,不少学者忘却学术初心,妄图用抄袭来铺设自己的“学术捷径”。
而监管机制的漏洞同样触目惊心,从论文审查到后期监督,整个流程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查重技术在日新月异的抄袭手段面前疲于应付,显得力不从心。更糟糕的是,对抄袭行为的惩处犹如隔靴搔痒,违法成本极低,这无疑是对抄袭者的变相纵容,让他们肆无忌惮地游走在学术诚信的边缘。
要清除学术抄袭这一“秽流”,让学术“净土”重归纯净,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高校应将学术诚信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邀请学术楷模分享经验,引导学生和学者树立正确学术观。改革学术评价体系迫在眉睫,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注重学者的长期学术贡献、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摒弃“唯论文论英雄”的片面观念。此外,完善监管与惩处机制是关键,借助前沿技术不断升级抄袭检测系统,让抄袭行为无处遁形;对抄袭者施以严厉处罚,撤销学位、职称,限制科研项目申报等,使其不敢、不能、不想抄袭。
学术净土,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绝不容“抄袭”秽流肆意横侵。只有全社会齐心协力,从教育、制度、监管等多维度发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坚决抵制学术抄袭,用心守护学术诚信,学术研究才能在健康的轨道上稳健前行,不断地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输送智慧与力量 。
来源:红网
作者:佘思甜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