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玄同
“提起隐私部位不丢人,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部位”。近日,山东枣庄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开展性教育的视频走红网络。看到她正视性教育,正面引导学生,网友在留言区点赞“这是知识,就要大方地讲解”。
张老师是当地小学一名六年级语文老师,她发现部分学生之间会用脏话互相攻击,且存在穿着暴露的情况,决定在班会课上开展性教育,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可否认,这堂“爆红”的班会课,照见教育的缺口。我们小时候,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关于“性”是个禁忌话题。当性教育长期被贴上“禁忌”标签,孩子们只能从网络碎片中拼凑认知,滋生误解与偏见。张老师的坦荡,恰似一束光,刺破了蒙在性教育之上的晦暗帷幕。
在《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融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性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它不仅是生理知识的传递,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启蒙。科学的性教育涵盖身体认知、性别平等、人际关系、安全防护与审美培养五大维度,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健康、自信、快乐的人”。
我们小时候缺失的“性教育”,固然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晓,但这期间潜在的风险却始终伴随。在初中的时候,学校里谈恋爱的风气突然浓了起来,那种感觉虽然与爱无关,但也有一些同学做出越界行为,有人受到了伤害,也有人最终被开除失学。
网上曾报道云南某小学男生在课堂上展示卫生巾使用的实践,恰恰说明,当性教育跳出“防侵害”的单一框架,转向对生命共情的培育,男孩们学会的不只是技能,更是对女性生理现象的尊重。
面对“性教育”,家庭与学校需要“双向奔赴”。家长是孩子性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困于传统观念,或对“如何开口”束手无策。家长应摒弃“谈性色变”的传统观念,以坦诚且适龄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从幼儿时期通过绘本引导认识身体结构,到青春期耐心解答生理变化与情感困惑,家长的言传身教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更能在家庭内部形成尊重、开放的沟通氛围。学校要将性教育纳入规范化课程,通过系统、专业的教材与师资,打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尴尬局面。
其实,性教育的终极意义,在于教会孩子“爱己及人”。当我们以科学态度正视性教育,便是赋予下一代从容拥抱生命、守护尊严的能力。这堂“爆红”的班会课,不应是终点,而是全社会重塑性教育认知的起点,更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引导孩子,保护孩子不受侵害的关键一课。
来源:红网
作者:陆玄同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