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鑫奕(浙江万里学院)
近日,有博主发布视频反映在武汉市汉阳区邓甲生鲜市场一商贩处买鱼时“要求要一只不宰杀的鱼”遭拒,商贩称“不宰是闹事”“武汉市哪有买鱼不宰的”并向博主扔出一个秤砣 ,试图抢夺手机,博主随之报警,警方到场处理。对此,武汉市汉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已立案调查。(4月24日 澎湃新闻)
商贩一句“买鱼不杀就是闹事”,折射出部分从业者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强行将宰杀与销售捆绑,是对消费者选择权的严重侵害,也是对法律的公然违背。
商贩对“买鱼必须宰杀”的坚持,绝非单纯的行业惯例,而是被利益裹挟的“潜规则”。宰杀后的鱼去除了鳞片、内脏等会导致重量减少,顾客无法复秤核实实际重量,从而掩盖缺斤少两的问题。以“行业惯例”之名行“规则霸权”的类似案例还有很多,此前,厦门某海鲜摊贩销售螃蟹时,将厚重绑绳与螃蟹一起称重计价,消费者要求去掉绑绳后称重遭拒。商家声称“绑绳是行业规矩,去绳不卖”,引发冲突。当“行规”与法律冲突时,法律必须成为唯一准绳。打破“潜规则”的桎梏,在公平的框架下重建商家与消费者的信任,“行业惯例”才能从霸权的借口,转化为服务升级的动力。
涉事商贩不仅扔秤砣砸人,还抢夺手机、扬言“要你的命”。从事件背后看,商贩的不规范行为或与市场管理及监管环境存在一定关联。传统农贸市场在日常管理中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周期性的抽查执法难以全面覆盖经营环节,而相对有限的惩处力度也可能使得部分经营者忽视合规要求。当问题处理未能及时形成有效闭环,公众对监管工作的认可度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对市场整体秩序产生担忧。
文明市场的构建,既需要商贩恪守底线,更依赖监管部门的主动作为。当前,多地已探索出可复制的经验,例如,江苏南京部分农贸市场推广“智慧溯源电子秤”,称重数据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从源头杜绝缺斤少两;深圳福田农批市场试点“商户信用星级公示”,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投诉记录与信用评级,倒逼商家自律。反观武汉涉事市场,若早日通过技术手段和常态化巡查,构建“不敢违规、不能违规”的约束机制,或许能避免“扔秤砣”闹剧的发生。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往往藏在菜市场的烟火气里。当消费者因合理诉求遭遇暴力威胁,损害的不仅是个人权益,更是整个市场的公信力。唯有以法律为绳、以制度为网,约束野蛮、鼓励文明,才能让“秤砣”成为敲醒行业变革的警钟,而非砸向消费者的凶器。
来源:红网
作者:符鑫奕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