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第一学历岂能成招聘的“隐形门槛”

来源:红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汪敏星 2025-04-25 16:49:07
时刻新闻
—分享—

□丁家发

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将第一学历作为“硬杠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用人单位取消不合理的学位门槛和院校出身限制,给予求职者公平竞争的机会。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4月24日《工人日报》)

近年来,一些企事业单位“唯名校论英雄”,招聘“卡”第一学历成为潜规则,求职者第一学历是“双非”(非985、非211)院校,往往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第一学历这道“隐形门槛”,阻挡了许多求职者的就业之路。笔者认为,“卡”第一学历的潜规则必须遏制,必须破除第一学历“隐形门槛”,消除就业歧视,维护就业公平。

现实生活中,第一学历为“985”“211”及“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大受用人单位青睐,有招聘岗位甚至明确标注:“各学历层次所在学校均为‘双一流’”。而许多“双非”院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专科生,在就业市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不拘一格降人才”——实际成了“一格一格降人才”。同时,激烈的就业竞争更是加剧了学历方面的歧视。不仅是求职阶段,在职的劳动者也会面临第一学历歧视的现实问题,在一些用人单位,学历更高或名校出身的毕业生,其上升的渠道更为通畅,而“双非”院校毕业或学历较低的劳动者,上升的空间十分有限。

一些“双非”院校毕业生为了“自救”,努力考研,最终拿到“985”“211”等名校研究生毕业证。本以为可以“逆袭”了,但看到一些企业招聘条件对第一学历的要求,依然被拒之门外。而事实上,高学历、名校并不代表就有高能力和高水平。一些“双非”院校毕业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且稳定。但是,用人单位的“名校情结”,除了用名校生“装点门面”外,对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将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用学历将人才“标签化”,忽视了求职者的差异性和能动性,不仅破坏了就业公平,损害了广大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也很容易造成资源错配和人才浪费。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不过,“明码”歧视虽然少了,但有的企业以“国内外名校”“国内知名高校”等模糊表述替代,或在简历筛选、面试环节设置“隐形门槛”。而不少求职者面对不平等对待,即便知晓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情况,但由于企业并未明确说明,难以确定未被录用是否真的源于第一学历,加上维权耗时耗力,还有可能徒劳无功,求职者最终都选择了“沉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第一学历歧视行为。

维护就业公平,第一学历“隐形门槛”必须破除。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消除第一学历歧视。同时,有关部门也要明确就业门槛定义、违法责任及救济途径,细化行政处罚条款,激发企业的守法意识,并让求职者敢维权、能维权,监督和倒逼用人单位依法规范招聘行为。另一方面,敦促用人单位摒弃“唯名校论英雄”,杜绝以名校生“装点门面”,并消除“卡”第一学历等就业歧视现象,把人岗匹配而非学历摆在考察和选才的首位。这样,才能引导和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方能促进就业公平,避免人才“花瓶”造成浪费,从而进一步释放人才的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丁家发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69/149056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