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依娴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近期,山东枣庄一位小学老师,在课堂开展性教育的视频走红网络,看到她正视性教育,正面引导学生。视频中,张老师大方讲解什么是隐私部位。然而,有同学却说“换个话题,这个话题太脏了”,这位老师则认为这个话题应该在三年级或者四年级就提及。网友的评论“你嫌性教育太早,坏人可不会嫌孩子太小”引发了广泛共鸣,并在留言区点赞“这是知识,就要大方地讲解”。
从数据来看,儿童性侵害严峻形势依然令人警惕。2023年,“女童保护”报告统计的202起性侵儿童案例中,受害人数达517人,其中14岁以下受害者占比近60%,14至18岁受害者占比36.26%,年龄最小的受侵害儿童甚至不到1岁,施害者为其保姆。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体系建设。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决定,进一步完善了家庭、学校、网络、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保护机制。
从学校的层面来看,性教育课程体系仍需完善,不能只停留在“禁止早恋”这一方面。很多学校明令禁止“早恋”,但这种简单的禁止并不能遏制早恋的发生,反而可能导致“逆反心理”。“四川省学校性教育推行第一人”胡珍在接受新京报的采访中强调,学校面对的问题不是所谓的“早恋”,而是学生“没有早恋的能力”,担心“早恋影响学习”,在交往中会有“过分的行为”,甚至“酿成大错”。老师不能只是简单贴上“早恋”的标签,这样有可能会把孩子们的“早恋”从“公开”推向“地下”,没有成年人的指导,任由未成年人自己对性教育的探索,加之良莠难辨的网络信息教唆,风险更不可控。学校不止要完善课程体系,老师也要为孩子营造拒绝性羞耻的环境,引导孩子们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也避免伤害别人。
从家庭的层面来看,家长不能搪塞孩子“我从哪里来”的好奇,盖上“遮羞布”并不能解决问题。据202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75%的父母报告从未主动向孩子传授性教育知识,82.3%的父母报告面对孩子提出的性问题不知如何回答,超七成的父母报告想到与孩子谈性会感到不安和害羞。但与成年人几分钟的尴尬相比,孩子对性的一无所知,其一旦遭受到性侵害或者主动性犯罪,最终会让他们用痛苦“补课”。
青少年需要通过性教育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提高危机意识。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一些擦边内容,青少年在模仿这些行为时,会逐渐模糊对道德规范的认知,降低道德底线。对正常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产生错误的认知,可能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偏离正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学校、家庭对性教育做到大方、全面地讲解,让青少年了解、明白性知识,明确自己所拥有的权利时,他们在遇到伤害时才敢大声说出来。
性教育开展迫在眉睫,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合力维护青少年成长发展。自2013年起,“女童保护”连续9次发布性侵儿童案例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受性侵儿童一直呈低龄化趋势,中小学学龄段受害人比例占多数。除此之外,“女童保护”调查指出,只有9.97%的受访者表示假如遇到性侵儿童事件,非常了解应该如何处理,近七成的人不太了解如何应对和处理性侵儿童事件。孩子在遭遇性侵害后,如何报警、取证与维权以及事后的心理辅导等都需要家长、老师、身边的人甚至全社会给予支持。
青少年思维尚未成熟且缺乏社会经验,易全盘接收未经筛选的信息,从而盲目模仿不良行为。家庭、学校、网络、社会和司法等各方需协同发力,借助科学化知识传递与开放式对话机制,助力青少年塑造正确价值观和规范道德行为,使其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在复杂环境中做出安全选择。
来源:红网
作者:肖依娴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