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素(山西大学)
近期,西安市一位家长通过市长信箱呼吁“让电子屏退出教室,让传统黑板回归课堂”,直言电子屏滥用加剧学生视力负担。该建议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西安市未央区教育局回应称将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要求,在合理使用电子屏的同时加强视力保护。这一事件折射出的教育与技术之间的深层矛盾,促使社会重新思考:如何在教育创新与学生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
电子屏作为现代教学的标志性工具,其优势显而易见。它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通过各种图表、动态模型、三维地图等多种多样的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然而,过度使用与依赖电子屏教学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专家指出,电子屏幕对眼睛的伤害主要是蓝光和频闪,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长,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就会导致近视率上升。
家长的焦虑实则源于两种现实压力。其一,根据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电子设备使用时长过长加剧了家长的担忧与恐慌。其二,部分教师将电子屏视为主要教学工具,而非辅助,全程播放课件取代板书推导、课堂互动,导致课堂沦为单向灌输。
面对电子屏争议,多地学校掀起的“无屏课堂”实践,展现出的则是教育主体的自觉反思。浙江杭州市江晖小学将周五上午设立为“素课日”——所有班级停止使用电子屏;湖北武汉一所小学将电子屏后台植入“限时软件”,每节课累计使用12分钟后,电子屏会自动关闭;江苏南京一所小学将6日、16日、26日设立为“教室无电子屏日”。这些尝试是对教学规律的回归,努力寻找教学创新与学生健康的平衡点,也重申了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
但“一刀切”取消电子屏不应走向极端。一项近三千人参与的名为“学校是否应该取消电子屏教学”的投票显示,53.4%的网友认为“不应全面取消电子屏教学,结合黑板合理使用即可”。这一数据反映出的是社会的集体理性:电子屏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知识传达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破解电子屏争议,需构建硬件优化、课堂管理和家校联动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硬件升级方面,推广低蓝光、低频闪的护眼屏幕,优先采用投影仪或大尺寸电视;课堂管理则需加强教师的数字素养培训,重塑“工具服务内容”的理念,避免将电子屏作为“教学捷径”;家校联动方面,家长需管控孩子课后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并保持良好的读写姿势。
未来教育的理想图景,应是科技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教师既能用电子屏呈现星辰大海、宇宙奥妙,也能以板书传递思想温度;学生既能享受技术带来的认知飞跃,又能守护清澈明亮的“心灵之窗”。唯有如此,教育才能抵达“育人育心”的彼岸。
来源:红网
作者:张素素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