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春花开,又是一年树发芽,又是一年春风暖,第37个植树节带着浓浓的春意姗姗而来,3月12日,全民植树的节日。
初春,是植树造林好时节,不少地方开始积极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坚持凡土必绿,见土栽树,做到城市、城郊、农村“三位一体”,生态林、商品林、景观林“三林共建”,千方百计拓展造林空间,植树造林更需科学种树。
解决好“往哪栽”,不仅要重视偌大重要的公共地方,更要重视不起眼的小地方和小区,从外往内延伸种树,这也体现了拓展造林空间的思路。现在,漫步街头,绿树成荫、繁花吐蕊,绿化效果不错,但是,一些居住小区和单位庭院的植树绿化效果却差强人意,亟待绿色“梳妆”。因此,开展造林绿化的“增绿”工作,将绿意从广场、街道、公园、山头进一步向居民小区和单位庭院渗透,让群众开门、推窗即有绿意扑面,更值得期待。
解决好“栽什么”的问题,就是应该体现科学造林意识,其中之一就是要多种植适应性更强、成本更小和更易成活成材的本土树种。一些外来树种虽然漂亮好看,但不仅很难伺候,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不易成活,就无法形成造林的生态效益,随意种树容易,科学严谨的植树难,植树和绿化,注重美观当然需要,但是实用更重要,只有造林绿化实现了生态效益,这才是最大的绿色贡献。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绿化的专业性往往很容易被人忽视,似乎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其实,造林和绿化是一门很严谨的科学,绿化造林是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造林也应该有必要的资质和技能,绿化也需要人才,让更多具有植树造林素养的人从事绿化,绿化才会更科学,绿化也才会更有效果。这也就是解决“谁来栽”的问题。
目前,很多地方依然采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作为评价植树造林绿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但是,不少园林科技工作者已经建议采用“绿量”、“绿视率”等能够反映现有绿化建设用地空间使用情况的新指标。正如在土地日趋紧张的今天,盖楼房向空中要地。造林和绿化也应节约,要充分利用空间,让单位面积发挥最大效益。
曾经有园林专家做过这样一个对比,1平方米的草坪,每天可以吸收36克二氧化碳,释放50可氧气,可是一颗大树每天则可以吸收80克二氧化碳,释放120克氧气。此外,一颗大树每年的用水量是一平方米草坪的1/60,从这两方面来看,树木的生态价值要远高于草坪,树木在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热量、降低噪音等方面也比草坪强很多。大自然的空调机是树林而不是草坪,树最显见的好处是可以遮荫,“顶上光秃秃,脚下烫乎乎”正是盛夏对草坪无声的讽喻。
在主要街道增加灌木丛,增加街道绿化的层次;对部分改建施工后的道路,尽量移栽大树,多种速生树种,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街道绿;将所有空地利用起来,全部种树植绿。如果在种树植绿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体现生物多样性原则,摒弃随意性强科学性弱的意识,避免“为绿而绿”、克服“树+树=森林”的非科学绿化观念,重视生态功能恢复和生态效益。多种当地植物种类,减少城市和郊区的环境对比,从而吸引当地生物多样性到城市中来。追求自然化,营建一种朴实无华、多样性高、生命力强、能自我调节的绿化环境,具有强的竞争、共生、自生的生存发展机制。
对于更多的群众而言,“虚拟种树”才是植树的更高境界,南京一位大学教授提出了“虚拟种树”的主张,少砍一棵树,就达到了种植一棵树的目的,如果切实改变了浪费树木资源的态度,其实就在现实中完成了虚拟的种树。虚拟种树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比如,节约一张废报纸,循环使用图书,少用餐巾纸等等。另外更重要的是,利用新科技,开发新材料,改变目前木材浪费使用的情况。因此,“虚拟种树”意识更值得提倡。
文/魏青
来源:红网
作者:魏青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