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
昨天,南京师大附中新城初中10周年校庆,特别举办男孩教育论坛,希望培养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学校里大方承担任务的女孩多于男孩,不少男生以中性美为时尚。有老师担忧,“现在男明星柔美型比较多,是不是追星导致了孩子审美的变化?”(9月29日《现代快报》)
不得不承认,现今缺乏阳刚气的男孩越来越多,正是看到了这种新的现象,很多专家都将其称作“男孩危机”,亦有不少地区已经在实践中强化所谓的“阳刚教育”。但留意舆论声音不难发现,很多人并不觉得男孩缺乏阳刚气就不正常,说的更直白一些,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很多人压根儿就没有将其当成是一种问题,需要去矫正和解决。对于后者的声音,也需要我们去倾听。
对男孩缺乏阳刚气的包容,不只是因为近些年来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权意识的觉醒,更应该看到,这种包容更是当下某部分群体审美的最直接体现。这也就意味着,关于男孩缺乏阳刚气的认知,更需要将其放置于时代的审美体系中去打量,因为年轻人作为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的审美文化需要我们去反思其背后的原因。
事实上,男孩缺乏阳刚气这一社会现象,并非是中国社会所独有的,它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比如邻国的日本,当初的武士道精神简直就是一种极致的阳刚,但在“二战”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男孩子越来越注重梳妆打扮,也变得更加清秀,而中性化审美则更受年轻人欢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任何一个时代的审美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并不具有固定性,尤其是风靡于年轻人当中的流行文化更是如此。在此逻辑之下,对于男孩缺乏阳刚气的现象,亦需要将其放置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来审视。
众所周知,在农业社会当中,时代生产方式的特点,就决定了基于生理性别的合理性,即男性在体力上的优势,使得人们在某些领域将女性分离出来,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也就强化了对阳刚和力量的审美认可。但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大规模地取代了劳动力,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男女的生理差异对区别生产领域的作用变弱,如此一来,阳刚和力量也必然会在审美元素中被边缘化,不会再居于中心位置。且随着自由、个性和多元化等价值观的盛行,这种审美文化在年轻人中间,还大有扩大化的趋向。
由于现在的年轻人极少从事过体力劳动,这在一方面导致了他们缺乏了阳刚之气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在改变着他们的审美逻辑。正因为此,当教育家把男孩缺乏阳刚气当做社会问题来对待的时候,不少年轻人肯定会在心里愤愤不平。毕竟女强人都被社会所接受了,为何男孩子缺乏阳刚气就是不正常,不应该呢?
当下对男孩缺乏阳刚气的讨论,背后的教育问题已然成为一种共识,但说实话,这种考量并没有将其放置于社会变迁的抽象宏观背景当中来看待,只是更注重现实问题的纠偏。而社会变迁所改变的审美文化,也必然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裂痕。从这个意义上看,男孩缺乏阳刚气,到底是要改变男孩这一群体,还是改变整个社会审美认知,确实需要整个社会去反思。
文/张松超
(辣味时评,一扫就行!欢迎各位亲爱的作者关注红辣椒评论官方微信!同时官方微信平台将不断推荐展示优秀作者!)
来源:红网
作者:张松超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