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非遗传承的生命力在于“表达”

来源:红网 作者:吴云青 编辑:田德政 2019-06-04 22:07:53
时刻新闻
—分享—

本周六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眼下正是非遗传承的好时代。一方面,各种技术手段让非遗项目得以完整保存,也方便传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重视,公众也越来越感兴趣,爱看相关纪录片、愿意为非遗技艺及产品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人越来越多。不过,这也使得非遗项目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凸显——争相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有些非遗项目是跨地域的,更多则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然而只在一地,也有多种多样的非遗项目在尝试解答传承之问。如果说,非遗传承曾经面临的危机,主要是生活方式变迁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遗忘,那么现在,当人们热衷于回归传统、在非遗中寻找美好旧时光,非遗传承就必须正视另一个问题:在这场注意力的竞争中,谁能留下,谁能胜出?

非遗就像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人,再内秀,也得会“表达”。这里的“表达”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非遗传承人为主,向外界宣传自己的非遗项目。会“说话”,才能让更多人了解自己,自己的故事才能传递出去,内涵才能为更多人所知晓和认可。

这不是怂恿非遗传承人都去当“网红”,而是说,不妨借鉴“网红”的一些“社交技巧”。当然,非遗项目通过团队或个人向外界的表达,既需要利用“网红”式的碎片化传播,如开设网店,与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进行项目展示等,也需要口述史、纪录片一类的完整记忆。

“表达”的第二个层次,也是更难的层次,则是在作品中更好地体现非遗项目的核心精神。传承人必须兼具悟性和经验,方有才华寻找到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创作出受欢迎、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不仅如此,这也需要传承人发自内心地热爱非遗项目,拥有这份热爱,他们在噱头与内容之间、商业与艺术之间、变现与存续之间,总能做出更恰当的选择;也是这份热爱,使他们的作品充满诚意,而诚意最能打动人心。

可以说,非遗传承的生命力就在于“表达”——在作品中表达非遗项目的精神和本质,才能让非遗项目的传承拥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化根本,呈现出既传统又时尚、既古老又新鲜的面貌;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优势,主动放下身段走近大众、自我宣传,给人们创造条件从“听说”到“熟悉”再到“亲近”。这样,非遗项目就能不断讲述更丰富的故事,拥有持续的吸引力。

文/吴云青

来源:红网

作者:吴云青

编辑:田德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2019/06/04/557349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