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殡葬主题咖啡馆,死亡教育应多于一杯咖啡的时间

来源:红网 作者:徐冰妍 编辑:张瑜 2024-03-15 16:37:21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徐冰妍 (南京师范大学)

“咖啡不卖,用故事换。”即便是在被戏称为“咖啡市”的魔都上海,这间名为“摆渡人”的咖啡店仍然能从泱泱同行之中脱颖而出,原因无他,从宝兴殡仪馆出发步行可达,店里摆着寿衣、骨灰盒、灵柩,甚至连拉花也是一个“奠”字。咖啡师主营白事服务,咖啡没有标价,也没有菜单,客人需要通过回答“死亡问题清单”来交换。(3月15日《新闻晨报》)

在视频平台发起的“你会介意去一家殡葬主题咖啡馆喝咖啡吗?”投票中,截止3月15日凌晨有1263人选择了“有些介意,不太会愿意去”,998人选择了“完全不介意,甚至很好奇想去看看”。由此观照得知,部分人坚持“死生亦大矣”,忌讳谈论乃至参与白事,认为这很晦气;但也有数量可观的人,或抱有猎奇心态,或赞同店家的理念,想要在花圈与纸钱的环绕下,喝一杯咖啡,聊聊自己对生命、死亡与人生的看法。

殡葬主题咖啡馆,发挥了咖啡馆自欧洲发源以来作为“文化沙龙”的功能,殡葬主题的设置,则限定了来客们的谈话围绕着死亡展开。老板称“希望给客人一个情绪出口”。由于历史传统和文化信仰,国人一般忌讳公开谈论死亡,而禁忌的话题往往催生心灵的褥疮,面对亲朋离世或自身意外时,悲伤痛苦却不知道如何疏解,也无从求问,“摆渡人”名副其实,咖啡吧台向从殡仪馆转场而来的一群人,提供了一方可以栖息的海岸。

“有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死亡是否应该被谈论?死亡是一件浪漫的事吗?”在“死亡问题清单”上,列着诸如此类的问题。谈论死亡可以起到话疗的作用,在语言沟通的过程,思想与情感也得到交互,消解对死亡的无知,减淡对死亡的畏惧,保留对死亡的尊重,这正是死亡教育期望达到的目标,花一杯咖啡的时间,或许就能对这份人生无法避开的命题有深入或全新的认识。

轻松而不轻佻、严肃而不严酷地对待死亡,并不仅在咖啡业界,也不是今时今日的创举。在洛阳古墓博物馆,《妇人启门图》的旁边建了一扇可以自由开合的门,成为了汉服打卡点,鲜活的人们并不在意这幅图本是被刻在了墓室里。魏晋时兴“不封不树”的薄葬,早在那时,魏文帝曹丕便有了“自古至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名言,看淡个人身后之事,甚至看透国家的生死。当我们敢于谈论死亡时,会发现这一命题并不只有冰冷和悲伤,各地不同的丧葬习俗各有风韵,厚葬与薄葬时代的演变暗藏着文化观念的变迁,当个体直面死亡时,有人发出“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玉振金声,有人付诸“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的一笑,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尽显人格魅力。

一杯咖啡,为现代人提供了畅聊死亡话题的契机与空间,而我们的死亡教育,应多于一杯咖啡的时间。可以将死亡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或者社区教育计划中,从小培养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正确认知,帮助他们建立起生死观;心理辅导行业应发展相关业务,建立专业团队,为面临丧亲或临终关怀等情况的个体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应对死亡和丧失带来的心理压力;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将死亡看作旅途中的一个地标,在必定的死亡之前,过好人生的每一天,与其忧虑生命的短暂不如一起想想:我的墓碑上,要写什么呢?

来源:红网

作者:徐冰妍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7/59/1363469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