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图书馆变“托儿所”,别只骂家长

来源:红网 作者:刘庠垄 编辑:吴海刚 2025-07-24 20:39:24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刘庠垄(湘南学院)

近日,多地图书馆发文批评“家长甩手放娃”现象。衡阳市图书馆工作人员称,每天将近100名无看护儿童在馆,家长点完外卖让孩子呆一整天。由于缺乏看管,孩子时常追逐打闹,破坏公物,给馆内环境带来不小影响。(7月23日 澎拜新闻)

一份外卖打发全天,闭馆后孩子无人接——当图书馆沦为“免费托儿所”,公共空间与监护责任的边界之争浮出水面。在衡阳市图书馆,油渍斑驳的门口角落、泡坏的饮水机、被反锁藏书的厕所隔间,共同拼凑出“甩手放娃”的荒诞图景。同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复制。江苏扬州、内蒙古包头等地的图书馆相继挂出“禁止甩手放娃”警示牌;上海图书馆东馆暑期日均接待儿童超2500人次,椒江图书馆少儿借阅量同比激增10倍。家长选择图书馆的逻辑直白而功利:免费空调、安全监控、书本环绕的“学习氛围”——尽管多数孩子从未翻开过一本书。

这一现象的发生,是监护缺位与制度真空形成的责任转嫁。部分家长将孩子一放就是一整天,这种身体缺席、责任缺位的状态,违背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的监护义务。图书馆不是育儿机构,工作人员既无看护资质,也无责任替家长承担风险。更深的危机在于社会化教育的缺失,长期处于“放养”状态的孩子不易形成良好习惯,过度放任与过度控制同样有害,真正的家庭教育需要放手而不撒手。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甩手掌柜”的背后是民生之痛——双职工等特定家庭的焦虑。造成暑期看护难本质是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一是商业托育价格高,远超普通家庭预算;二是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老人体力有限,难应对学龄儿童活动需求;三是公益托管严重短缺,虽然各地展开了一些阳光课堂等活动,但覆盖率不足,且多限户籍。这种矛盾在“外卖订单”上具象化。图书馆门口的外卖架,既承载着家长“花小钱办大事”的算计,也刻写着育儿支持体系缺失的无奈。

破局之路是从“堵”到“疏”的多元托举。社区托育的“新余样本”值得借鉴,在新余市渝水区通济社区托育服务中心,作为公立备案托育机构,以“八颗心品质托育”为核心理念,配备持证育婴师、自营厨房与全区域监控。

图书馆也可以进行“功能再造”尝试,部分图书馆正探索有限度的责任承接。如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书馆开设“亲子服务空间”,由志愿者引导儿童阅读;枞阳县图书馆联合社区开展公益托管班,将书架转化为“第二课堂”。这些尝试证明:公共资源的开放与秩序维护并非对立,关键在制度设计。

当社会愿意为“刚需”构建承接系统,图书馆才能回归书页翻动的静谧,而非回荡着“临时父母”的叹息。毕竟,守护童年不能只靠外卖订单和免责协议,而需要一座城市温柔织就的安全网。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庠垄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8/151530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