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考研村”遇冷背后,也需要理性的“冷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谢美慧 编辑:汪敏星 2025-08-13 20:20:54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谢美慧(南昌大学)

三年前,南昌市梅岭深处的塔下村,凭借发展考研自习室这一新鲜的特色产业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也因此获得了新名称——“考研村”。最初,村民龚小红在女儿的提议下,将村里闲置房屋改造成集吃、住、学于一体的考研自习室“律成”。开业后生意火爆,进而带动村里多家自习室相继开张。借助这一特色产业,塔下村在2024年成功申报成为“共同富裕样板村”,村庄面貌也因此焕然一新。(8月11日 《南方周末》)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7月,本应是考研村的旺季,规模最大的自习室入住人数却仅为2023年的三分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关键因素是考研热的降温。教育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相比2024年下降50万人,这已是连续两年报名人数下降。同时,考研村还受到周边地区新开设自习室的冲击,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考研村的特色产业由此迎来危机。

通过上述简单回顾不难发现,考研村的兴衰与考研热的起伏深度绑定。曾经,考研热持续升温,除了学术深造的追求,还有经济环境波动下“求稳”心态的推动,许多大学生将读研视为规避短期就业风险的选择。之后,庞大的备考需求直接催生了考研自习室这一特色产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考生迫切需要一个能专注备考、提升效率的空间,而考研村“吃住学一体”的模式恰好切中这一需求。不仅能提供安静的环境,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规律的作息,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复习,自然成了众多考生的选择。

但如今,考研热正在不断降温。一方面,考研竞争激烈,考生的沉没成本与预期收益失衡,让不少应届毕业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就业市场转型促使大学生在就业与考研的选择中更加理性。例如,一些成长型企业更青睐有实际社会经验的毕业生;同时,民宿管家、网络配音师等富有吸引力的新职业不断涌现,丰富了就业选择,部分本科毕业生不再将考研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选。

考研村的兴衰,不仅是一个村庄产业的变化,更是社会考研趋势和就业观念转变的缩影。它无论是个人的学业、职业规划,还是乡村产业发展,都要紧跟社会发展动态,不能盲目跟风。对于学生而言,选择考研时需综合考虑自身兴趣、职业规划和社会需求,不能仅仅为了逃避就业或追求更高学历而考研;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来说,则不能过度依赖单一产业,要有多元化发展意识,提前布局,才能更从容地应对市场变化。

没有永恒不变的“风口”,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智慧。无论是年轻人的人生道路选择,还是地方产业的转型探索,都需要在时代的动态平衡中寻找可持续的坐标,在顺势而为中保持预判趋势的清醒。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谋求更广阔的未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谢美慧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7/1519923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