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林书豪宣布退役,为何我们会怀念他的“疯狂”?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2025-08-31 19:55:41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一夜成名的故事很多,但“林疯狂”只有一个。他之所以被铭记,不是因为辉煌的长度,而是那种近乎绝望中迸发出的、不容置疑的光芒。8月31日,林书豪在社交媒体上宣布退役,结束了他15年的职业篮球生涯。消息一出,无数人感慨万千。37岁的他,走完了一段起起伏伏、却始终未曾低头的篮球之路。而我们所怀念的,远不止是那一段2012年2月在纽约掀起的风暴,更是一种属于普通人的英雄主义——那种在看似毫无希望的情形下,仍然选择相信自己、坚持到底的精神。

回顾“林疯狂”这一外号的源起,还得回到2012年2月4日的麦迪逊广场花园。尼克斯对阵篮网的比赛本应是一场普通的常规赛。当时球队伤兵满营,几乎无人可用。林书豪,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籍华裔控卫,此前先后被勇士和火箭裁掉,在尼克斯也长期担任第三替补,甚至一度借宿在队友家的沙发上。赛前48小时,他还在担心自己会不会再次被放弃。那晚,他替补出战,25投12中,砍下25分5篮板7助攻——一举震惊全场。而这,只是开始。

随后他首发出战爵士,拿下28分8助攻;对阵奇才23分10助攻;面对科比领军的湖人,他轰下38分,让全世界记住了这个名字。赛后科比直言道:“我都快40岁了,他却拿了快40分。我还能给什么建议?”

那个7连胜,不只是胜利,更是一个被忽视、被低估、被边缘化的人,用实力赢回尊严的过程。

林书豪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体育故事,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作为NBA极少数的亚裔和美籍华裔球员,他所面对的不只是球场上的对手,还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与种族偏见。在“林疯狂”之前,亚洲球员在NBA的形象往往是“技术流”与“高智商”,但缺乏身体素质和爆发力。林书豪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他的突破犀利、对抗坚决、关键时刻敢于承担责任,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亚裔球员的认知。而他华裔的身份,更是让他在中美两国之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在中国球迷眼中,他是姚明、易建联之后又一个能在NBA站稳脚跟的“自己人”;在美国,他则成为少数族裔通过努力突破天花板的象征。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是为别人打球,我是为所有被认为‘不行’的人打球。”

“林疯狂”之所以令人难忘,也正是因为它的短暂。没有人能永远停留在巅峰,林书豪也不例外。重伤之后,他的爆发力大幅下滑,逐渐从明星球员滑向角色球员,甚至一度无球可打。他辗转多队,最终在猛龙作为边缘球员拿到总冠军,后来转战CBA、P+联赛,甚至一度因禁药风波陷入争议。有人称他是“流星”,说他“过气”,但真正看懂他的人明白:辉煌易得,坚守难求。

林书豪的篮球生涯,从未达到像乔丹、詹姆斯那样的历史高度。他甚至都很难被称为“超级巨星”。但他所传递的精神力量,却远超许多所谓的“传奇”。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是无所不能的天才叙事,而是凡人以意志与努力对抗命运的故事。他不服输。哪怕是被下放发展联盟、只能睡沙发、被球队一再放弃,他也从未真正放弃自己。

接受现实,但从不认命。他说:“我可能不再是那个能飞扣的林书豪,但我还可以用别的方式影响比赛。”

十三年过去了,为何我们还在谈论“林疯狂”?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段篮球记忆,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每一个曾在现实中挣扎却仍未放弃理想的自己。林书豪的故事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在于他有多伟大,而在于他有多真实。他有高潮,也有低谷;有赞美,也有质疑;有光芒万丈的夜晚,也有无人问津的白天。

这才是体育最动人的注脚。它不一定关于冠军与荣耀,但却记录着一个普通人如何以坚持为火、以信念为灯,在漫长的黑暗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75/1524135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