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超”青椒说系列评之二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4万人涌入贺龙体育场,不是为看外援、不是为追巨星,而是为场上拼搏的湖南球员欢呼。这夜“湘超”揭幕,湖南足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回公众视野——不甘模仿、不屑跟风,而是要走出自己的路。
9月7日晚,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在长沙贺龙体育场正式打响。4万张门票5分钟售罄,地铁专列发车,文旅局长亲自代言……一场业余足球联赛,却办出了超越职业赛事的声势。但这并不是又一场“省级联赛”的复制粘贴,而是湖南人对足球另一种可能性的执着探索。
与早已火出圈的“苏超”相比,“湘超”从诞生之初就注定了不同的命运。江苏有着更深厚的足球文化底蕴、更成熟的商业体系、更高水平的职业俱乐部支撑。而湖南,自湖南湘涛退出职业舞台后,已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球队。江苏的“苏超”可以依托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市场主体快速实现“产业变现”,而“湘超”更像是在废墟上点火,靠的是政府推动、文化赋能和民间热情。
但这把火,点得并不卑微。“苏超”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为各省业余联赛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低票价、强地域认同、文旅融合。但它背后是江苏长期积累的足球人口、企业赞助能力和消费市场。“湘超”无法简单复制这条路径。单场门票低至9.9元,延续了“平民赛事”的定位,但“湘超”并没有停留在价格战的层面。它试图把“湖湘精神”植入赛事基因,尝试把湘绣的精细、烟花的绚烂、洞庭湖的浩荡,转化为赛事的独特符号。正如长沙队主教练唐宇轩所言:“足球就是要踢给人看,尤其是父老乡亲看。”
这句话背后,是一种固执的本土认同。湖南人“霸得蛮、耐得烦、敢为人先”的性格,与足球所需的拼搏和韧性天然契合。这种精神不依托于球星或成绩,而是深植于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呐喊声中。
相比“苏超”的狂飙突进,“湘超”显得更“保守”,也更务实。它明确要求每队每场必须派出不少于3名16-18岁青少年球员登场。这不是为了噱头,而是为了系统性重建湖南足球的青训基础。
湖南不是没有人才。黄博文、刘成、徐彬等国脚都是从湖南走出。但长期以来,湖南足球缺乏留住人才的机制和舞台。无数孩子在小学、初中阶段崭露头角,却在升学的关口被迫“挂靴”。
“湘超”试图打破这种困局。它不只是一项赛事,更是一个出口、一个衔接校园与职业的过渡带。它让踢球的孩子看得到未来——哪怕不成为职业球员,仍可以站在四万人面前代表自己的城市战斗。
值得注意的是,“湘超”在提升赛事专业性与观赏性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联赛组委会高度重视解说团队的建设,特邀具有本土文化背景的专业解说员,要求其不仅懂球,更要懂湖南。要熟悉各地球队特色与球员背景,能用方言与普通话双语切换解说,让无法到场的观众也能通过声音感受到现场的热血与深情。
在财政投入有限、商业赞助初启的阶段,“湘超”选择与城市共成长。它不要“烧钱”,而要“长流”;不追求瞬间爆发,而看重持续运营。“湘超”不同于“苏超”,“湘超”有着自己明确的定位与节奏,它深耕本土土壤。但正因为这份“不一样”,它才更显得珍贵——它不是在复制一个成功模型,而是在独特的土壤中,长出自己的根茎。
它可能节奏慢一些、水平低一些、影响力小一些,但它让足球重新回到了“人”的身边。它让一个41岁的老将还能实现站在贺龙体育场踢球的梦想,让一个中学生有机会在四万人的注视下奔跑,让一座城市因为一支球队而被记住。
湖南足球的火苗,不必做第二个谁;它只需要成为第一个自己。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