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再给“摆拍抓小三”送流量了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2025-09-08 16:08:48
时刻新闻
—分享—

□郭元鹏

近日,贵阳警方在网络巡查中发现,一条“情侣吵架损坏豪车”的视频获得大量关注,视频中的女子貌似“抓小三”怒踩保时捷挡风玻璃,引起网民热议。经深入调查,视频中所谓“吵架”“砸车”等,竟然是某租赁汽车公司老板付某,伙同田某某和陈某某等人为了吸引流量、博取眼球,策划并演绎拍摄一起虚构的“抓小三砸豪车”情节。目前,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已依法对付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对田某某、陈某某分别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9月7日 红星新闻)

一条“抓小三怒砸保时捷”的视频,曾在网络上赚足眼球,最终却被揭穿是租车公司老板伙同他人策划的摆拍闹剧。涉事者被依法行政拘留的结局,为这类博流量的荒诞行为敲响警钟。“摆拍抓小三”视频之所以能反复出现、收割流量,本质是抓住了部分人对“狗血剧情”的猎奇心理,但其背后隐藏的法律风险、道德隐患与价值扭曲,远比短暂的流量热度更值得警惕。对这类视频,不仅平台要拧紧审核阀门,网民更需收起猎奇心态,别再用流量为闹剧“买单”。

“摆拍抓小三”看似是“私人纠纷”的演绎,实则早已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双重边界。从贵阳这起案例来看,涉事者为博流量,虚构“抓小三砸豪车”情节,不仅租赁车辆进行破坏性拍摄,更将虚假内容传播至网络,误导公众认知。这种行为绝非“无伤大雅的表演”:一方面,故意损坏租赁车辆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网络秩序,已触碰法律红线,涉事者被行政拘留的处罚,正是法律对这类行为的明确否定;另一方面,视频中渲染的“暴力冲突”等情节,刻意放大私人矛盾中的极端行为,容易引发公众对人际关系、婚恋家庭的负面联想,加剧社会焦虑感。当“抓小三”成为刻意设计的“流量密码”,法律尊严与社会秩序便成了被牺牲的垫脚石。

“摆拍抓小三”视频能反复抓住眼球,核心是利用了网络传播中的“猎奇效应”与“情绪刺激”。这类视频往往充斥着冲突性元素:激烈的争吵、夸张的肢体动作、豪车豪宅等“吸睛”符号,精准戳中部分网民对“狗血剧情”的围观欲。而平台算法的“推流机制”,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效应,越是有争议、有情绪张力的内容,越容易获得更高曝光,形成“流量越高→模仿越多→争议越大”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视频传递的价值导向极为扭曲:它将私人情感纠纷娱乐化、暴力化,把“抓小三”变成博眼球的表演。当“出轨”“冲突”成为流量变现的工具,网络空间的公序良俗便在一次次点击中被侵蚀。

要遏制“摆拍抓小三”这类闹剧,不能只靠事后处罚,更需构建“平台审核+网民自律”的双重防线。对网络平台而言,不能再让“流量至上”凌驾于内容审核之上,对涉及“抓小三”“家庭冲突”等标签的内容强化人工复核,识别虚构摆拍痕迹,及时下架违规视频,从源头切断这类内容的传播路径;同时,对多次发布虚假内容的账号,应依法依规采取封号、限流等措施,让博流量者付出代价。对广大网民来说,更要收起“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猎奇心态,清醒认识到这类视频的虚假本质:每一次点击、转发,都是在为闹剧注入流量;每一次对“狗血剧情”的追捧,都是在纵容价值扭曲。只有当网民主动拒绝为这类内容“买单”,平台不再为其“推流”,才能让“摆拍抓小三”失去生存土壤,让网络空间回归理性与文明。

贵阳警方的处罚,让一场流量闹剧草草收场,但类似的摆拍行为未必会就此绝迹。“抓小三”不该是博眼球的素材,流量更不能成为突破法律与道德底线的借口。唯有平台坚守审核责任,网民摒弃猎奇心理,共同抵制这类低俗虚假内容,才能让网络空间远离“狗血闹剧”,回归真实、健康的价值导向——毕竟,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从不需要靠虚构冲突“博出位”。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3/90/152643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