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美林(湖南师范大学)
9月7日,据新京报消息,甘肃酒泉肃州区秀园路一处马路突发塌陷,一辆正常行驶的车辆瞬间陷入大坑。事发后,车内人员被紧急救出,所幸并无大碍。目前,塌陷区域已被围挡,当地住建、公安等多部门在现场紧张处置。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交通道路安全的警钟,将道路质量问题推至公众视野前沿。
国内类似道路塌陷事件绝非孤例。9月2日,四川甘孜稻城县215国道发生大面积塌方,所幸无人员伤亡;2024年5月1日,广东省梅州市梅大高速路面塌方,造成23辆车陷落、52人死亡、30人受伤的特大事故。从城市街巷到国道高速,不同类型的道路都面临着塌陷等质量问题的挑战。
从酒泉马路塌陷事故来看,初步判断或因地下管线老化破裂,长期漏水冲刷路基,致使路面失去支撑最终塌陷。而纵观其他地区的类似事件,道路质量问题成因复杂多元。部分道路在建设时存在偷工减料、使用不合格建筑材料的情况,导致“先天缺陷”;一些道路施工工艺不达标,路面压实度不够,投入使用不久便出现破损;还有些道路因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小问题未及时修复,日积月累演变成大隐患。当然,持续强降雨、地质条件变化等不可控自然因素也会对道路造成损害,但人为因素在其中往往起到关键作用。
道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脉”,无论是城市道路、国道还是高速,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交通的正常运转和民众的出行安全。频发的道路质量问题,暴露出当前交通道路建设和管理存在诸多短板。在规划设计环节,部分设计者对当地地质条件、交通流量等因素考量不足,导致道路设计不合理,难以承受使用压力;施工环节,一些施工单位为追求利润,忽视工程质量,随意压缩成本、违规操作,“豆腐渣”工程时有出现;监管层面,相关部门监管不力、验收把关不严,让不合格道路“蒙混过关”;后期维护管理也存在职责不清、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道路病害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道路塌陷等质量问题频发,后果严重。对民众而言,出行安全无法保障,每一次出行都可能面临突发状况的威胁;对城市和区域发展来说,频发的道路问题损害城市美誉度和区域投资环境;从经济角度,道路频繁维修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会因交通拥堵造成间接经济损失。
要彻底解决交通道路质量问题,需多管齐下、系统治理。规划设计阶段,应组织专家充分论证,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和实际地理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严格规范施工流程,严厉打击偷工减料等违法行为,同时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一旦出现问题,迅速追根溯源,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在道路建成后的运营阶段,相关部门要加大巡查力度,建立常态化维护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道路病害,确保道路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此外,还应加强公众监督,鼓励民众举报道路质量问题,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道路安全的良好氛围。
交通道路质量问题是发展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各方齐心协力,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监管,才能让城市道路、国道、高速等各类道路都更安全、更畅通,让民众出行更放心,让经济社会发展更有保障。期待未来,我们能告别道路塌陷的“惊魂时刻”,迎来一个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欧阳美林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