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祖毓(河南大学)
江西一高校21岁男生在宿舍玩手游时晕倒猝死,家属的质疑掷地有声:“孩子熬夜玩游戏,学校宿舍不管的吗?”另一边,武汉某大学新生因带电脑入校需向辅导员写申请书的帖子冲上热搜,网友几乎一边倒地吐槽“管理太过严苛”。两则新闻,恰好戳中了大学管理最核心的矛盾:是该紧握缰绳、严防风险,还是该松开双手、给予自由?
一个鲜活生命的意外离世,让“大学失管”的指责变得沉重;一份看似多余的电脑申请书,又让“大学越界”的不满浮出水面。公众的态度似乎总在摇摆:当悲剧发生时,人们总是期待学校能像中学那样“盯紧点”,把安全风险堵在源头;可当管理触及生活细节时,又会强调“大学生已是成年人”,不该被过度约束。这种双重期待,让大学陷入了“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两难。
有人说,矛盾的根源在学校——要么管得太死,要么放得太松。可细想便知,问题没这么简单。大学不同于高中,现当下高中的核心是“应试”,统一管理的确能提高效率;而大学的本质是“育人”,要培养的是能对自己负责的成年人。如果像高中那样要求学生每晚十一点前熄灯、宿管严查熬夜,难免会被诟病不给自由;可若完全放任,当学生因作息混乱、缺乏自我约束出现意外时,“学校未尽到监管责任”的批评又会接踵而至。这种困境的背后,是不是大学管理的“定位模糊”?大学到底该做学生的“监护者”,还是“指路人”?
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似乎总在“极端”里找答案,却忽略了“中间地带”的可能。家属质疑“学校不管熬夜”,可能并非是要学校把宿舍管理向高中看齐,而是希望有基础的安全兜底——比如夜间巡查时能否关注异常情况、宿舍是否配备完善的急救设备;网友反对的“带电脑要申请”,也并不是主张学生可以无节制使用电子设备,而是反感“用行政审批限制基本需求”的僵化思维。可见,公众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管或不管”,而是“怎么管”:是否守住了安全底线,又是否给足了自主空间?
要解开这个困局,首先得明确“管理边界”:安全是不可退让的底线,但生活自主也该交给学生。学校可以完善急救保障制度,比如定期检查除颤仪、培训宿管掌握基础急救知识,让意外发生时能第一时间响应;但也不必干涉学生带电脑、规划作息这类“成年后该自主决定的事”。其次,家校协同不该是“出事才沟通”,而要建立常态化机制——学校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整体状态,家长也不应把“监护责任”全甩给学校,而是应该持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和自我管理能力。毕竟,大学生的成长,从来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
说到底,大学管理的核心不该是“缰绳”与“放手”的二选一,而应该是以“育人”为核心:管,是为了守住安全底线,让学生能在有保障的环境里成长;放,是为了给足试错空间,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当我们不再纠结于“管得多严”或“放得多开”,而是聚焦“如何帮学生成为更成熟的人”,那些看似无解的矛盾,或许会有更清晰的答案。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管住人”,而是“培养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祖毓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