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点争鸣丨排斥社会化不过是一种“幼稚病”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闻 编辑:汪敏星 2025-05-02 22:43:59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李佳闻(南京大学)

初入职场,每个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犯一些错误;进入新的环境,不了解规则也是常有的事。最近在小红书上,这些共同的体验被一条题为《好羡慕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帖子的引发热议。

在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定义中,“社会化”指的是人们从群体中“有选择地获取价值和态度、兴趣、技能和知识”的过程,亦即“文化”的过程。有评论网友认为,这一过程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这是自然的;也有以红辣椒评论《“完成社会化训练”是一种时代病》为代表的观点,认为大学和职场的“社会化”不过是一种“异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年轻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似乎有些“一棍子打死”的风险。

社会学理论中,“社会化”贯穿一个人的一生,没有人能够不经历。学校是社会化发生的重要场所,而工作单位中则往往发生“继续社会化”,这些都会使毕业生在学校和职场感受到一定程度的不适感,是正常现象,通过学习、融入对应环境的文化即可解决。反倒是拒绝“社会化”,才会造成个人与时代、与社会的更大脱节。

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中的“优绩主义”“巧言令色”等问题和现象,确实不是“正常”的,然而这些并不能归咎于“社会化训练”。相反,“社会化训练”意在教会年轻人在社会中如何自处,本意是帮助年轻人更好地扮演合适的社会角色,而非对他们的“规训”。在戈夫曼等理论的提出者那里,“扮演”社会角色绝非贬义,而是进入社会、更好与他人合作的应尽之责。及早规划未来,明白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对社会角色的清晰定位。

青年对“社会化程度高”、处理事情游刃有余的同龄人产生羡慕之情,进而学习他们,从而更好融入职场、融入社会,职业成就感也自然增强了。这一系列过程都与“异化”走向完全相反的结果,部分评论者却一定要为此安上“失去主体性”的帽子,未免有失偏颇。毕竟,“主体性”并非“自我中心主义”,而是以我之眼观照社会、以我之身与社会互动的一种体现。

“从来如此”或许不对,但以过度膨胀的“自我”,抗拒社会与年轻人的双向奔赴,一定有失偏颇。离开襁褓后,没有人能够不在社会中成长,排斥“社会化”,无非只是空中楼台。

来源:红网

作者:李佳闻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9/94/149270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