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救援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商业服务,更是公共产品。当民营机构以市场行为为借口推高价格时,是对医患关系的漠视而非救援本心,违背了商业伦理,更有可能触碰法律红线。【详细】
王诗萌
2025-06-18 12:00
教育部门作为学生权益的守护者,本应时刻关注学校的设施状况,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而不是等到问题发酵成舆论事件后才被动应对。【详细】
吴润秋
2025-06-18 12:00
惩戒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错误、承担后果,从而实现自我成长;而侮辱,则是以伤害学生人格为手段,满足教育者的控制欲。【详细】
郭元鹏
2025-06-17 12:00
父辈应为孩子提供理性建议与坚实后盾,而非筑起隔绝风雨也隔绝阳光的高墙。年轻一代有权在合法合规、尊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遵循内心想法,探索包括自媒体在内的多元职业可能。【详细】
程思以
2025-06-17 12:00
瘦身减重,从来不是一场能靠“神药”取胜的速决战。当我们再一次在“瘦身捷径”前徘徊驻足,不妨自问:以健康为代价换取的掉秤数字,是否真的通向我们期待的美丽之路?【详细】
黄会娟
2025-06-16 12:00
英雄的名字与功勋,早已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之上、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当我们在键盘前敲击,在屏幕前发声时,都应时刻铭记:维护英烈的尊严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守护他们的荣光就是守护民族的灵魂。这,需要每一位公民发自内心的敬畏与捍卫。【详细】
谢宇卓
2025-06-15 12:00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信息也不是无主之物。健康的信息生态需要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守护。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数字时代的洪流中,守住真相的底线,让理性回归主流。【详细】
王鑫
2025-06-14 12:00
国家扶持政策不应成为“萝卜招标”护身符,各地有必要亡羊补牢,进一步完善配套举措,防止别有用心者乘机“掏空”扶持政策红利。【详细】
徐林生
2025-06-14 12:00
医疗服务可以有市场属性,但不能只有市场属性。健康不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商品,医疗服务更不该沦为打折促销的对象,守住医疗伦理的底线,才能让医疗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详细】
鲁慧星
2025-06-13 12:00
志愿填报不是简单的分数换算,它关系孩子的爱好、特长,职业规划和未来社会的需要。把这么重要的人生选择简化成技术活,本身就是对孩子选择权的剥夺。【详细】
高家千
2025-06-13 12:00
金牌无罪,偏见当休。与其让金牌背负“唯金牌论”的骂名,不如反思如何构建更健康的体育价值观——既珍视金牌的荣耀,也尊重每一位运动员的付出。唯有如此,体育才能成为国家强盛的注脚,而非功利主义的角斗场。【详细】
陈得之
2025-06-12 12:00
下次再看到“保提50分”“天价冲刺班”的广告,大家不妨多问一句,真有这么神?还是把教育当成了“速效药”来卖?毕竟,孩子的未来,从来不是靠几万块钱、几天突击就能“买”来的。【详细】
王志高
2025-06-11 12:00
幸福的晚年,不是哪哪都去不了,而是在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随心所欲地出游。我们不该对老人出游设置太多不合理门槛,而应在旅游业积极推行“适老化”改造。【详细】
黄齐超
2025-06-10 12:00
唯有对微违法行为保持零容忍,让每一份耕耘都受到保护,每一次权益侵害都得到回应,才能用“法治”为乡村振兴营造一片有保障的发展土壤,让村内人得以安心生产生活,让村外人能够放心投资创业。【详细】
黄爱琳
2025-06-09 12:00
韦东奕的走红,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对人才的向往,但这份向往不应当以打扰为代价。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或许应该学会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必用流量衡量一切。【详细】
李思宁
2025-06-07 12:00
当媒体把镜头对准教室灯光下的伏案身影、错题本上的反复标注、考场外父母的焦急等待,我们看到的,才是真正的“高考现场”——那里有汗水浸透的奋斗,有润物无声的守护,更有一个社会对知识、对未来最朴素的尊重。【详细】
王凯
2025-06-07 12:00
面对家校矛盾,教师建议设立双向投诉平台看似提供了“对等博弈”的解决方案,实则可能陷入“以投诉对抗投诉”的恶性循环。教育本质是合作而非对抗,将家长与教师置于“投诉—被投诉”的对立关系中,破坏了双方之间的信任。【详细】
黄嘉怡
2025-06-06 12:00
即便未构成刑事犯罪,猥亵行为本身就足以说明其存在严重的道德缺陷与行为失范。而高校保卫处让这样一个有问题的人进入其中,无异于“引狼守羊”,学生的人身安全又该如何保障?【详细】
佘思甜
2025-06-06 12:00
面对“全脑开发”这类侵蚀教育生态的毒瘤,监管部门必须擦亮眼睛,以科学态度与法治手段坚决予以整治。【详细】
郭元鹏
2025-06-05 12:00
在信息透明的时代,任何把消费者当“傻子”的文字游戏都注定翻车。商业诚信从来不是写在商标注册书上的冰冷符号,而是刻在用户心里的温度计。【详细】
陈竺
2025-06-05 12:00
对于性骚扰等严重违纪行为,高校必须坚持“零容忍”,而非“灵活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个安全、公正的环境中成长。【详细】
范舒琪
2025-06-04 12:00
“苏超” 现象为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未来的改革与进步指明了方向。【详细】
陈得之
2025-06-04 12:00
娱乐的边界不可凌驾于人格底线之上,我们需要明确网络内容创作的边界,避免将女性的安全与尊严作为换取流量的代价,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友好的网络环境。【详细】
杨蝶
2025-06-03 12:00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决策者能够更多地关注群众的实际需求与感受,合理规划公共财政支出,让每一项政策举措都能切实为群众带来实惠,让发展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详细】
许靖岚
2025-06-01 12:00
公益不该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牺牲品,而需要制度、技术和道德的三重守护。或许只有当“精致利己”成为人人喊打的行为时,善意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公益不是道德绑架,但至少,别让善良成为现实寓言里的“东郭先生”。【详细】
陈竺
2025-05-31 12:00
让公众敢于放下“烫碗水”的,不是地域习惯“孰高孰低”的争辩,而是构筑起多主体、全链条、强规范的餐饮卫生保障体系,以公开透明的形式让人们选得放心、用得安心、吃得开心。【详细】
王延
2025-05-31 12:00
在舆论场中,我们应正确看待“公共资源”的概念,不要让“占用公共资源”成为指责他人的借口,也不应让它成为道歉的“万能句式”。若舆论环境使得求生者都要道歉,新闻都去报道无关紧要的事件,又何尝不是一种真正的资源浪费?【详细】
程思以
2025-05-30 12:00
童心需要呵护,历史故事需要准确传达,公共艺术绝非创作者个人趣味的试验田。尤其在儿童成长空间,它应该成为美的启蒙者与价值观的传递者。【详细】
郑鑫
2025-05-30 12:00
鼓励学生“举报”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有其必要,比如涉及校园欺凌或违法行为。但即便如此,也应有明确的边界和规范以及后续的处理措施。【详细】
吴昆成
2025-05-29 12:00
当“欢迎哥哥”的软语沦为灰色产业的诱饵,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愤怒,更要行动起来,让每一个未成年都在阳光下,而非被“围猎”的黑暗吞噬。【详细】
吕安琪
2025-05-28 12:00
安全是严肃议题,法律是行为底线,不应成为不当宣传的卖点。在智能出行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的不是将违法行为娱乐化的集体狂欢,而是对法律尊严的坚守、对技术边界的敬畏、对生命安全的珍视。【详细】
张天宇
2025-05-27 12:00
在“科技+农业”的探索路上,我们更需要警惕那些以新名义包装旧骗局的“假创新”。面对“稳赚不赔”的诱惑,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记住一句朴素却深刻的话: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需走正道。【详细】
吴宗豪
2025-05-27 12:00
“4.5天工作制”不应只是热搜上的虚幻泡影,而应成为劳动者手中实实在在的福利。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制度真正惠及广大劳动者,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和谐共赢。【详细】
佘思甜
2025-05-25 12:00
商业价值的实现,也绝不能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平台的责任清单,不该由免责条款填满,而应用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书写。【详细】
朴芝弘
2025-05-25 12:00
年轻人将在趣味互动中读懂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码,历史与当下便不再是割裂的时空,而是一条奔涌向前的文化长河。【详细】
2025-06-11 12:00为老头乐戴上“安全帽”,是与时间赛跑的民生必答题。【详细】
2025-06-11 12:00社交关系并非只有一种固定模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适度的“轻社交”同样能带来快乐和满足。【详细】
2025-06-11 12:00理性消费就变得格外重要,在满足精神需求和合理消费之间找到平衡,是年轻人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详细】
2025-06-11 12:00